【媒體採訪】孫國欽:台灣電影 品牌特色是人情味 (聯合晚報)
【聯合晚報╱記者張博亭/台北報導】
國片市場經歷過10多年票房黑暗期,鄉土電影曾被視為票房毒藥,這兩年《雞排英雄》、《陣頭》兩部破億的台灣本土電影,讓鄉土電影的聲勢到達高潮;這兩部片幕後大功臣,是已故福斯大中華區董事總經理涂銘,以及吉時娛樂董事總經理孫國欽,孫國欽特別懷念涂銘,他認為涂銘身為跨國電影公司菁英,卻不忘台灣鄉土文化,充滿對土地人文的關懷,「沒有涂銘,就沒有這個系列電影」。
談到與涂銘結識,孫國欽表示,兩人是透過孫的父親介紹認識。孫國欽的父親孫明泉曾擔任國片出品人,在1979到1985年間出品超過10部國片,當中包括柯一正導演的《我愛瑪莉》,後來遭逢國片票房衰退,孫明泉認為做電影沒前途,大力阻止孫國欽踏入電影圈,孫國欽學歷不高,16歲就去當業務,曾做過快遞員、汽車業務,銷售進口車。孫國欽表示,他會去了解客戶真正的需求,再加上售後服務佳,所以銷售成績不錯,後來透過父親關係,認識了涂銘,涂銘一直有個念頭,就是拍出好的鄉土電影,帶動國片發展,於是他和涂銘合作,共同推出「台灣‧人‧情」系列電影,票房繳出亮眼成績單,總算可以告訴父親,台灣電影仍大有可為。
近幾年台灣國片熱潮再起,前兩年《雞排英雄》、《陣頭》兩部強調本土文化電影都於春節檔期上映,且創造破億票房;吉時娛樂董事總經理孫國欽是兩部電影監製。孫國欽認為,以台灣兩千三百萬人口,一年電影市場60到70億的票房,實在不多,票房與商機至少還有5 %的上漲空間。
兩部破億國片的推手孫國欽對整體國片市場漸有規模,很是樂觀;他說,過去國片票房不佳,製作人或導演只能在黑暗中摸索、辛苦找錢,「不會有人提供手電筒照光」,現在大企業紛紛成立創投公司,並且願意投資國片,他樂見大老闆重視文創的好現象。
從《雞排英雄》、《陣頭》到今年春節檔的《逗陣ㄟ》,這三部片同屬於吉時娛樂推出的「台灣‧人‧情」系列電影,孫國欽表示,當初他和恩師,也就是已故的福斯大中華區董事總經理涂銘,想拍一系列讓鄉親父老都看得懂的電影,因此著手策畫這一系列國片。三部電影的場景從夜市文化、廟會文化,到眷村文化,劇情並不會太深奧,但會在裡面穿插淺顯易懂的社會省思,比如小人物抗爭、父子關係修補等。
孫國欽表示,好萊塢賣座片的公式是「有亮眼的卡司」、「昂貴的特效,創造畫面華麗」、「劇情轉折讓人有感」,以台灣電影產業目前只能夠做到讓人有感,好加在台灣還沒有大咖迷思,並不會有特別的明星一演出就是票房破億保證,所以決定票房的好壞,關鍵仍得回歸劇情,之所以拍出「台灣‧人‧情」系列電影,就是看準台灣文化很迷人,人情味濃厚,且這個社會需要正向力量,所以像《雞排英雄》或《陣頭》的結局都是Happy ending。
許多導演將市場鎖定在大陸或其他亞洲國家,孫國欽表示,身為台灣人,如果連自己的文化都拍不好,得不到這塊土地的認同,實在沒有把握外銷,未來希望打造台灣電影就是一個品牌,像民眾一聽到寶萊塢就想到歌舞劇一樣,而台灣電影的品牌特色就是傳達台灣的人情味,以及台灣人認真、堅毅的精神。
【2013/01/27 聯合晚報】